為逝去的幸存者熄滅一盞燈、利用 AR 技術 " 復原 " 歷史、將 18 萬件藏品數據化 …… 自2014 年作為國家公祭儀式固定舉辦地后,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參觀人數猛增,每年超 800 萬的參觀人數遠超最初設計的接待流量。除了將參觀方式改為提前預約,紀念館還在呈現方式、標準化管理等方面進行了升級。" 我們是想通過這些調整,擴大我們的研究隊伍,不僅僅是我們在做研究,而是讓更多的人記住。"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張建軍向現代快報記者介紹。
為逝去的幸存者熄燈,邀請參觀者撞響和平大鐘
今年 1 月 3 日,《南京大屠殺史實展》序廳背面又有三張幸存者的照片變成灰黑色,在場全體人員向遺像三鞠躬,這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在為去世的三位老人朱惟平、胡信佳、金茂芝舉行熄燈儀式。2017 年,這面墻有 100 張南京大屠殺幸存者照片,如今只有 73 張照片還亮著燈。
△紀念館熄滅了三盞燈,送老人最后一程
紀念館通過這樣特殊的方式送老人最后一程,而這樣的熄燈儀式,自 2017 年開始便形成一套規(guī)范的流程標準,也寫進了紀念館標準化管理體系。" 從思想動員到寫作標準文本、實現業(yè)務對接,這套標準化管理體系我們用了三年時間摸索、建立。" 館長張建軍告訴記者。
△為老人獻花
每天早上 8 點半,江東門的鐘聲總是準時響起。自 2018 年 8 月 15 日開始,紀念館推出 " 江東門的鐘聲 " 儀式教育,邀請每天首批入場的 12 名參觀者,分兩組撞響和平大鐘 13 聲," 讓觀眾參與撞鐘儀式,是希望他們在這種莊嚴的儀式中有一種體驗感、沉浸感,真正體會‘警鐘長鳴,勿忘國恥;以史為鑒,面向未來’。" 張建軍說。
△每天 8:30 江東門準時響起的 " 和平之聲 "
AR 技術 " 復原 " 歷史,再現硝煙四起的南京城
在紀念館部分展區(qū)前舉起手機,大量的珍貴歷史照片、實物和影像資料,都能在手機上一一顯示。這是 AR 技術還原史實的一大探索,也是紀念館數據智慧化的一種體現。
當數據化、智能化的紀念館大門對參觀者敞開時,史料會變得更加清晰可見,歷史也會變得直觀、震撼。紀念館除了通過檔案、圖片、視頻、實物、場景復原等手段,將那段歷史呈現在觀眾面前之外," 萬人坑 " 展區(qū)中的大量人物雕塑,痛苦扭曲的面容仿佛凝固了周圍的空氣,瞬間將置身其中的參觀者們拉回曾經硝煙四起的南京城。
將 18 萬件藏品數據化,讓史實成為世界記憶
" 一個博物館,要從一個物的場館變成一個線下與線上同時進行的場館,要有感知能力,不光要感知觀眾,還要感知藏品 ……" 館長張建軍和現代快報記者分享," 我們對全館 35 年收集的 18 萬件藏品進行數據化,然后通過多種的搜索方式建立南京大屠殺歷史的知識圖譜。這樣可以讓全球更多的人通過網絡來了解這段歷史。"
戰(zhàn)火的煙云雖已消散,但歷史不容忘卻,只有揭示真相,正視歷史才能真正擁有和平。而了解歷史、記錄歷史、研究歷史的方式,在如今并不一定只有在紀念館內才能實現。" 要把一個紀念館變成了一個工作平臺,一些歷史物品變成活的數據產品。這樣,有心之人使用這些文物資料會變得更加便捷,更有助于讓南京大屠殺史實成為世界記憶。" 張建軍說,這個數據化平臺包括硬件和軟件系統(tǒng),都已經通過驗收了。目前,正在做史料、史實的數據化掃描和測試工作,有望近期上線。
?。ㄇ秩A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供圖)